金秋时节,走进山东潍坊昌乐县红河镇埠南头村的烟田,一片片“黄金叶”迎风舒展,长势喜人。与往年不同,今年的采收现场少了弯腰背烟的身影,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灵活穿梭的智能底盘运输机,以及在空中平稳飞行的货运无人机。
近期,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聚焦“用工难、效率低、损耗大”等难点堵点,联合社会农服组织,成功构建起“地空协同、智能高效”的机械化作业体系,推动烟叶生产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。
精准破题:从“无机可用”到“量身定制”
昌乐县部分烟田地处丘陵缓坡地带,烟田地形复杂,长期以来,烟叶采收后主要依赖人工背运,不仅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,烟叶破损率也居高不下,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瓶颈。
为此,昌乐县局(分公司)联合山东广潍农服公司等单位开展“靶向攻关”,成功研制出“烟田采收智能底盘运输机”。该设备采用可升降自适应底盘,能灵活适应不同坡度和垄形,最小转弯半径仅1.2米,可在采收人员身边同步移动;机身配备“立柜式”收集仓,实现烟叶“即采即存”,单次承载量达200公斤,配合电动输送装置,形成采收、暂存、转运的无缝衔接。实测数据显示,使用该设备后,单人采收效率提升1.8倍,烟叶田间转运破损率从12%降至2.3%。

图为智能底盘运输机作业场景
在采后运输环节,一举突破“无人机仅用于植保”的传统思维,引入四旋翼货运无人机系统,进行专项改装,定制专用包烟卡扣,配备红外避障与GPS定点导航功能,单次运载量达150公斤,可在烟田与编烟点之间精准往返。
“过去雇人背烟,一趟来回要十分钟,遇到雨天更是难上加难。现在无人机30秒就能运一趟,一天能满足4座烤房的烟叶运输需求,效率提高了两三倍!”石家河合作社负责人田志彬感慨道。目前,该系统已在3个种烟乡镇推广应用,单日最大运输量超过12吨,有效解决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运输难题。
机制护航:从“单点试用”到“全域推广”
好技术离不开好管理。为避免机械化推广中出现“重引进、轻落地”的问题,昌乐县局(分公司)积极构建多层次、立体化的管理服务体系,确保智能装备不仅“进得来”,更能“用得好”。

图为现场培训操作智能底盘运输机
针对部分地区设备资源不足的难题,该局(分公司)大力推行“设备共享”模式,通过合作社统筹农服设备、烟站统一调度,实现了“预约作业、按需调配”,切实让规模化烟区和零星种植户都享受到了均等化的机械服务。种烟大户刘师傅满意地表示:“以前采收烟叶全凭人力,一天下来腰酸背痛,烟叶还容易破损。现在好了,机器跟着采收,无人机直接运送,省力又高效!”
在技术落地环节,昌乐县局(分公司)摒弃“大水漫灌”式培训旧框,开展“田间课堂+手把手指导”的穿透式培训,有效破解了烟农“学不会、用不熟”的推广梗阻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开展专项培训11场,覆盖烟农70余人次。
为实现全程可管、效果可溯,昌乐县局(分公司)还搭建起“数据驱动”的智慧监管平台,每台智能设备均配备物联网模块,实时采集作业面积、运输频次、烟叶损耗率等关键指标,形成覆盖全程的数据链。同时,辅以大数据分析研判,及时识别作业盲区与效率瓶颈,精准调整资源调度方案,实现“一数一策、动态优化”的精细化管理,保障机械化作业体系持续高效运行。
效能升级:从“降本增效”到“产业提质”
机械化革新与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,为昌乐县烟叶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。数据显示,机械化采收运输使亩均用工从3个降至1.5个,生产成本降低50%。更重要的是,机械化推动了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,智能底盘运输机实现“标准化收集”,为后续分级烘烤奠定基础;无人机“点对点”运输大幅缩短烟叶在途时间,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。

图为雨天利用无人机开展运输作业
“机械化不仅解放了劳动力,更让烟叶品质有了稳定保障。”烟农们的评价,道出了产业升级的核心密码。
“机械化是烟叶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而管理创新是激活技术价值的关键钥匙。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深化‘设备迭代+管理优化’双轮驱动,探索无人机与智能底盘的协同调度系统,创新农服托管模式,以减工降本、提质增效为目标,让‘黄金叶’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‘金钥匙’,”昌乐县局(分公司)分管烟叶负责人臧传江坚定地说道。从人背肩扛到“地空协同”,从传统劳作到智慧农业,昌乐县局(分公司)在烟叶采收运输机械化方面的跨越式突破,不仅为烟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,也为烟草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昌乐经验”。
云合香烟分享